2015年7月1日,一场以“创新时代与大繁荣—开启工业4.0企业战略转型升级之路”为题的管理论坛在北京格兰云天大酒店举行。新华都商学院院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何志毅、上海天翼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月庆,前中欧商学院院长朱晓明,《工业4.0:正在发生的未来》作者赵胜、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等嘉宾为600余名听众分享工业4.0时代企业的战略转型与升级之道。费尔普斯院长、朱晓明院长作了主旨演讲,何志毅理事长主持工业4.0圆桌论坛。本次论坛由新华都商学院联手天翼图书共同举办。
与会嘉宾表示:以工业4.0为表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潮正在席卷制造业,发达国家已经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保持其制造强国的地位。德国、美国、中国更是以政府之力推进工业4.0战略。
何志毅理事长指出:未来几十年,“工业4.0”宏观上表现为大国博弈,微观上则是公司竞争。从国家战略层面,何理事长引导嘉宾深入探讨工业4.0概念背后的大国竞争逻辑。
赵胜先生介绍说:2011年德国公布了《高技术战略2020》,2013年4月,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其实质是试图重拾在工业领域的霸主地位。在此情势下,美国人紧随其后,迅速推出工业互联网概念,由GE公司推动,思科、IBM公司对该概念进行定义。与德国从硬件到软件的标准不同,美国是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但是,无论如何,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面对强国竞争,2014年,中国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并提出了互联网+概念,实质上,互联网+制造业就是工业4.0,工业4.0成为互联网+下的分支。
编者按:为确保安全,中国高铁建立了严密的安全保障体系。从下面摘引的宣介材料中,就可以窥见中国高铁的安全之道。
扁头、流线型、蓝白相间的动车化成一道弧线疾驰而过,显示屏上的列车时速逐渐上升到350公里每小时。
近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位于北京东郊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形试验基地正式展开试验,标志着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中国标准’是一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标准,是结合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及专门为中国标准动车组制定的一批技术标准的复合型标准,是符合中国铁路运行环境和运行需求的标准。”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这样向大家介绍所谓“中国标准”。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铁路运输需求大。这就使得动车组研发中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到诸如列车运行距离长、载客量大、沿线自然地理环境多样,甚至雾霾、柳絮、风沙等多种因素。因此,为了适应“中国需求”,打造适合中国国情、路情的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平台,实现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自主化,自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集合国内有关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优势力量,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调创新,开展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
何华武举例说,国外高铁距离一般只有1000公里左右,中国高铁则一般在2000公里以上,适应这种国情、路情的动车标准当然与众不同。
“中国标准”下的动车组能适应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满足动车组在既有线和高速铁路跨线运营的需要,能适应中国旅客的出行习惯,也更多考虑动车的使用和维护的需要。何华武认为,“中国标准”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之所长,又有中国特色和新超越。
记者了解到,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设计研制,遵循了安全可靠、系列化、经济性、节能环保等原则,在方便运用、环保、节能、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进一步提升安全冗余等方面加大了创新力度,在安全性、人性化、经济性、智能化等关键点上全面开花。乘客对动车的期待是“又快又稳”,“快”的同时更注重“稳”。“中国标准”动车组在提速的同时,也给予行车安全更多关注。
何华武和记者说,列车的追踪预警装置,能够在本车与前车距离过近时按提示、预警和报警三级实施语音提示,并将本车的相关信息传输给地面预警服务器,以供后车预警,车内车外联动,最大限度地增强安全防护,以有效避免类似“7·23”动车事故的安全风险隐患发生。地震报警时也会自动施加紧急制动,建构高铁三级脱线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考虑降低异常灾害下对人员财产造成的损失。
“以人为本”,给乘客更舒适的乘坐体验,也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列车座椅之间的间距加大了,乘坐空间更大、更舒适。多种照明控制模式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使乘客无论是看书还是休息都有了更人性化的选择。增设的无线WiFi和大件行李观测与保存设施,给予乘客最贴心的服务;减震降噪和污物零排放,真正考虑到乘客最细节的要求。
从外形上看,列车的车头线条更为流畅,车体外轮廓更为平顺。何华武介绍说,这种设计不仅为动车的提速预留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的降低列车运行阻力,减少运行能耗。
“新研发的列车采用镁合金、碳纤维等先进的轻量化材料,运用有‘中国元素’的低阻力设计,采用高效的牵引制动系统,关注到最易损耗的每个零部件,因此,整车寿命达30年。”何华武如是说。
丰富完善的智能化感知系统也渗透到列车的每个毛细血管里。列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自我检测、自我诊断、自我决策和自我的健康管理,使得列车的监测、诊断和控制范围大大增强。一旦列车在行进过程中出现异常,就会自动报警或预警,并根据安全策略自动采取限速或停车应对措施。
据《韩国经济》6月22日的报道,“包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由此带来的是‘中国行业标准变成全球标准’”。
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孙西辉也认为,在国际上,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新名片和金字招牌。中国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备的高铁标准,一些技术甚至比欧美标准更先进。
2015年2月,中国高铁技术的首个国家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正式施行,中国致力于将此标准推广适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引进中国高铁的国家,未来包括伊朗、美国、委内瑞拉等全球30多个国家也有望采纳“中国标准”。
“中国标准”正加速行进在高铁走向世界的轨道上,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中国标准动车替代旧有车型,行驶在世界各地。
建立高铁技术体系,从技术体系上保安全。高铁的技术体系是由6个部分所组成:工劳务程、高速动车、列控系统、牵引供电、运营管理和风险防控。
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保安全。勘察设计中,充分运用遥感地质、大地电磁深层物探等先进的技术,判识滑坡、崩塌及活动性断裂等地质区。建立高铁建设技术、管理、作业三大标准,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做到“事事有标准,事事有流程,事事有责任人”。建立涵盖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方法体系和控制体系的高铁质量管理体系,创新以联调联试和运行试验为核心的高铁动态验收方法,确保高铁工程质量。
强化产品质量管理,以设备保安全。实行动车组整车及部件生产资质管理和设计型号合格证管理,对动车组制造实行验收制度。设置高铁设备产品认证、上道质量检验等准入制度,质量不合格产品不能进入高铁领域。
严格高铁运营管理,在高铁运行过程中保安全。建立高铁运营调度指挥体系。构建了以铁路总公司为全路指挥中心,以铁路局为地区调度中心,以车站为执行中心的调度指挥系统,高峰期每天开行动车组3000列以上,实现有序正点的运行。
实施固定设施和移动装备动态检测监测。建立由高速综合检测车、沿线检测传感装置等设备组成的线路设备检验测试体系,对线路状况做定期和实时检测。在动车组上设置监测与诊断系统,实时监测列车运作状况,如380B型动车组设置了1100多个传感器,检测点多达1800多项。
建立高铁人员管理和培训教育体系。对高铁调度员、动车组司机、机械师等工种人员实行严格的准入考核制度,定期开展实战培训。
全面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全方位保安全。建立高铁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对风、雨、雪异物侵限等灾害实时预警和监控;建立高铁地震监控预警系统、牵引供电和通信信号的雷电防护体系,保证在自然灾害情况下高铁的安全。同时也加强治安防范,防止人为破坏。
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卢春房在近日召开的第17届中国科协年会上表示,中国高铁技术已实现“引进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跨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高铁“走出去”时与其他高铁国家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