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开云全站app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15999555100
kaiyun官网站

我为祖国献石油——长庆油田退伍老兵从马岭转战华北再立新功

时间:2024-06-08 18:32:58 作者:kaiyun官网站a href="http://www.qdcarrier.com">开云全站app 点击:16 次

  往事如烟,人生如梦,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几十年的风雨人生已远逝而去。望着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回首往昔的那些人和事,历历在目;好似电影镜头般浮现眼前,又似沙漏般流逝于昨天。往昔岁月的酸甜苦辣滋味,唯有亲历者自知自明,并只能镌刻在“沧桑流年里”。

  我作为上世纪70年代初,从贺兰山部队奔赴石油战线的那批老兵的一员最难忘的就是长庆石油会战和华北石油会战。这两次大的会战,都发生在那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一段可歌可泣的追求发展史;那一幕幕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我提起一支素笔,用散发墨香的文字记述那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1974年冬,布满了凌冽的严寒。我们一批贺兰山退伍老兵在庆阳马岭打完年度最后的一口石油探井后,全队原计划进行年度总结、休整一周时间。未曾想,油田会战指挥部下达了新的指令,要求井队一周内完成探井扫尾工作准备搬迁到新的勘探井场,投入马岭地区冬季石油开发会战,为新的一年开好头、起好步,全队随即投入了紧张的固井、拆迁等收尾工作。冬季的陇东高原寒风刺骨,搬迁的当日天公不作美,突然飘起了大雪。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茫茫原野上,不一会儿整个大地已是一片银装素裹了。六十多辆各型运输车辆呼啸而来,我们又投入了紧张有序的设备装车工作。只见几辆大型吊车将一台台钻井机械设备装上一台台大型运输车。凛冽的寒风穿透了每个职工的棉工作服,头上的棉帽也抵挡不住北风的怒吼。

  这一天特别寒冷,眨眼间不少人耳朵冻硬了、手冻麻了。然而,这样的天气也阻挡不住石油工人为国找油的坚强意志。在连续十多个小时的搬迁工作中,全队职工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个工序有条不紊地紧张进行。上百斤的钻具和部件,每件都要人工搬运装车;几百斤重的钻杆,根根要人捆扎吊运;两个人拉不动的设备,就三个人一起上。渴了,就喝一口冰冷的雪水;饿了,就啃一口咸菜一口馍。此时,大家就一个心愿,为早日拿下马岭油田再苦再累也心甘。经过全体职工的连续奋战,我们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在新搬迁的井场上将全部设备一次性安装到位,并经过调试一次成功。新年的第一口探井,终于在全体队员的努力下准时开钻。伴随着钻机的轰鸣,我们又迎来了1975年新年的第一天。

  这年春季,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转入到大批判、大声讨阶段。按照油田指挥部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开辟批判专栏、设置墙报或板报,须指定一名业余通讯员具体负责。井队领导通过摸排,了解到我有写作和绘画特长。于是,指导员找我谈话,提出要我承担这项任务。因为是业余兼职,除了正常轮班工作外,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收集全队稿件做修改,然后才能正式上专栏。按照上级宣传要求,每周要更新一次专栏内容、出一期黑板报。要说最费心的事,就是收集稿件。由于各班组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每次都需要反复催促收稿。

  在完成专栏和板报任务的同时,领导又给我增加了一项通讯报道工作,为长庆油田报社撰写通讯报道稿件,每月须撰写至少2篇稿件。后来队上领导看到我承担的工作太多,于是将我的正常轮班班次改为机动班次,每周只上两个班次。这样,我就有了一定的时间保证采访与写稿,上报的稿件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先后有20多篇稿件被《长庆石油战报》采用。不久,我就被选送到长庆油田通讯员培训班学习。学习期间,报社专门组织学员前往华池县南梁镇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接受红色传统教育。

  南梁革命纪念馆位于华池县桥山中段,散落的村庄分布在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地区。秋天的子午岭,满山的红豆彬遍布在山川坡地,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绿色世界;满山坡成熟的玉米,呈现出一片金黄色,仿佛给大地镶上了金边。南梁革命老区,是1934年由刘志丹、刁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永远的红区”,是甘肃省红色教育基地之一。纪念馆大量的革命文物,均是第一次展出。详实的历史资料、大量的实物照片以及惟妙惟肖的红军蜡像和泥人彩塑,充分展示了陕甘苏维埃红色政府的诞生历史。通过参观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对通讯报道工作的积极性。

  1975年5月初,我们在环县曲子镇打完最后一口探井时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在华北地区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大油田。过了不久,我们井队就接到长庆钻井勘探二部通知,指令我队将全部设备送往长庆桥石油机械厂检修。除送修人员外,其余人员做调整充实,年龄大的职工和有特殊原因的除留原地等待安排外,其他人员要做好赴华北油田参加会战的准备。一周后,上级传达了石油部正式通知,指令长庆油田成建制抽调人员参加华北石油会战。为此,长庆油田决定钻井一线参加会战的钻井设备全部进行一次全面检修与保养;二线机修、运输、油建、后勤等部门要抽调精兵强将,所需设备要配齐配强,并以勘探二部钻井十三团为主,再抽调钻井十一团部分井队人员组建华北石油第五勘探指挥部。

  往事如风,经历往昔的人和事都有一定的概率会忘记,但留在我们心里的就是退伍后在长庆石油会战的一段艰难岁月。从1971年5月至1975年5月,在5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这批从贺兰山退伍的老兵跑遍了陇东大地的山山沟峁,5年时间里相继完成了约25口油田钻井任务,在这片黄土高原上留下了我们艰辛的汗水和难忘的记忆。

  人生就是一场经历、就是一场战斗,石油人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1976年5月上旬,上级正式确定我们井队赴华北参加会战。随即对全队人员进行了调整充实,补充了一批年轻职工,对年龄偏大、身体有病人员进行了调换。至此,全队参加会战人员中我们这批退伍老兵就占到了全队职工总人数的65%以上,成为绝对的骨干力量。我们仅用一周时间,就对小型设备做了检查装箱,做好了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5月20日,除设备检修人员外,全队130余人集体乘绿皮火车奔赴河北石家庄这个陌生的地域参加石油大会战。在两天两夜的火车旅途中,为驱散沉寂的时光,指导员组织大家唱起《我为祖国献石油》,“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响亮的歌声,再现了石油工人的豪迈情怀。

  石家庄是河北省会,位于太行山东麓,西距北京283公里,北距天津276公里,辖8区13县,总人口1045万,是河北省政治文化的中心。我们到达石家庄后,临时入住在桥东区解放饭店,并在这里休息待命。其间,上级组织我们前往桥西区华北烈士陵园开展“学英烈、学铁人,为国献石油”活动。陵区内,松柏常青、树木茂盛,纪念馆陈列了大量反映华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珍贵资料和实物,全队干部职员深受教育。在学习座谈会上大家都表示,决心在这次会战中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继续发扬长庆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奋斗精神,在新的战场上为国再立新功。

  任丘油田的发现和命名谱写中国石油新篇章。任丘市是河北省辖县级市,人口89万人,位于河北中部,北依京津、毗邻雄安、西临白洋淀,是神医扁鹊的故里。任丘经济实力丰沛雄厚,是全国百强县市之一,也是国务院确立的对外开放县市和环京津冀经济圈主要县市之一。八年抗战中,侵华日军为了把任丘变成大东亚圣战的兵站基地,始终派重兵驻守,频繁对冀中八路军进行清剿和“扫荡”。

  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武工队等地方武装在任丘开展了一系列艰苦的反清剿和反“扫荡”斗争。著名的白洋淀水上游击战和地道战等家喻户晓的故事,以及白洋淀雁翎队和小兵张嘎等令日寇闻风丧胆的真人真事,都发生在这里。我军名将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八路军120师和杨成武、吕正操等部都在任丘驻留,打过许多仗。在这里,留下了共和国将帅与指战员们英勇战斗的足迹。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地质人员大量勘探,在任丘发现了石油。随之,茫茫原野上开展了前期石油勘探。白天车水马龙、夜间灯火通明,打眼的炮声、钻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石油勘探职工经过地质钻探,探明了地下储藏石油的可能,并用智慧和汗水立下了勘探首功。1974年6月和1975年2月,华北石油钻井二部在家1井和任4井分别打出了日产63.3吨和1014号的高产油气流。随后,时任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张文彬即指令大港油田抽调精兵强将在任丘县城外盐碱滩地安营扎寨,很快出现了由帐篷、板房组成的前期石油会战基地。

  之后,又在任6井、任7井等地相继打出了日产4600吨和5400吨以上的高产油井。1975年10月26日,会战指挥部在任丘召开祝捷誓师大会。康世恩部长亲自到会讲话并提议新油田叫作“任丘油田”。10月下旬至1976年1月,又打出一批高产油气井。1月17日,石化部向国务院汇报了任丘油田勘探情况,提出了“拿下任丘、解剖东部、外围广探、准备战场”的冀中石油会战任务规划。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签阅后,呈送中央各领导传阅,两天后便获得中央批准。

  1976年2月24日,河北省委、天津市委和石油化工部一同研究决定,成立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张文彬副部长兼任会战核心党组组长(不久又由焦力人副部长接任)。指挥部机关设在任丘,同时决定从大港、长庆、大庆、吉林、胜利等油田抽调3万名干部职员,80部钻机和设备投入华北大会战。各油田职工,多数都是来自部队转业退役的官兵。一时间,来自13个省区的数万名职工和上千台机械设备、车辆等聚集在任丘。其中,大港、大庆、长庆和吉林、胜利油田的干部职员都是人员设备、器材物资齐装满员,做到抵达现场就能投入会战。

  为此,长庆油田指挥部召开进军华北誓师动员大会并由副总指挥赵文元、钻井二部领导高德峰带队,带领新组建的3600人会战队伍,分期分批跨黄河、越太行,在河北深泽县城西沙丘荒地安营扎寨。来自玉门油田的397名职工,也编入长庆油田组建的勘探五部。1976年5月,各路会战大军分别进入廊坊、河间、任丘、深泽等基地。划给长庆油田参加会战的石油基地占地2000多亩,建在深泽县城西部。这里距石家庄36公里,人口38万,其中城镇总人口5.8万,是石家庄市最北面的郊县。

  八方配合、鼎力支援,油田会战全面。各地前来参战的石油队伍,会战热情高涨。1976年初,华北大地依然是冰天雪地。然而,中央命令已下达,会战绝不能拖延。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各项前期工作必须按计划如期进行。几天之内,一座座高高的钻塔在华北大地矗立,钻井勘探作业即将全面展开。各参战钻井队在接受任务的当天,很多队长就拿着图纸去找工程师要求安排井位尽早施工。面对低温严寒,工程师们感到有些为难,因为他们担心天寒地冻钻井工人吃不消、工程也不好进行。

  来自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的老工人自豪地表示:严寒低温我们不怕,我们在玉门、大庆钻井时,那才叫低温呢!我们照样干了,而且干好了,像华北这样的低温对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为此,各钻井队纷纷召开冬季施工动员会进行战前动员,要求参战职工克服严寒困难,坚决打好会战钻井第一仗。一时间,任丘地区突然间涌入3万多人的石油队伍,出现了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局面。许多先期到达人员由于没蔬菜,每天只能是咸菜夹馒头凑合吃饭。

  会战用的钢材、水泥等物资极为短缺,建筑施工队太少又极度影响了工程项目施工。针对这样一些问题,河北省、天津市召开专门会议,协调各方予以解决,指定有关厅局负责人对口支援,确定省建委一名副主任参与油田指挥部工作。省内5个地区27个县市先后成立了“支援油田建设办公室”。任丘市还组建一个民兵师,协助维护油田社会治安和后勤服务等保障工作。

  油田会战中的困难和问题,很快反映到了中央。1976年6月3日,副总理带领国务院计委、经委、交通部、冶金部、物资总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风尘仆仆来到任丘油田现场办公,帮助解决紧缺物资和短缺设备。当听到油井日产千吨原油时,副总理借用油田当时流行的话说:“这可是个大金娃娃呀!”张文彬副部长汇报了会战进展情况和存在困难,由于会战上得急、上得快,所需物资未列入国家计划。

  副总理听完后说:“计划要适应变化,保金娃娃是大事。”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石油会战急需的几个亿是最低保守数。李副总理当即指示随行的国家计委负责人解决此事,同时指出对油田所需钢材、水泥等物资要确保供给。随后,国家当即下拨设备2700多台,钢材、水泥2万多吨,木材3000多方,石油专用器材800多吨,使石油会战得以顺利进行。河北省委和天津市委也动员了全部力量支援会战。在各方全力配合支援下,华北石油会战全方位、全地域在冀中大地全面展开。

  石油工人一声“吼”,会战前线月初,我们的钻井设备全部到位后上级指令我队开赴白洋淀,承担淀1井钻探任务,这也是我们在陌生地域钻探的第一口3200米的深井。白洋淀素有“北地西湖”和华北明珠之称,是华北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淀内水产丰富,鱼类多达31种,历史上曾以“白洋夜月、枣林晚渡、长提烟柳、水月桃花、金沙落照”等六大名景著称于世,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我们的井场在离白洋淀不远处的一片碱滩上,住的营地离井场约200米。当地人没见过石油钻井,每天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6月的白洋淀气温有时高达40度,井架晒得发烫,钻井平台上更是烈日当空照。尽管汗流夹背,但钻井操作人员眼看仪表、手握刹把,一刻也不能分神;在8小时内各个岗位相互配合,确保钻井正常进行。一次,当钻到1800米深度时,突然发生井漏。当班领导立即组织人员在泥浆中添加水泥和重晶石粉及化学物品,开动搅拌机在泥浆池不停搅动。经过紧张苦战,终于制服了井漏,恢复了正常钻井作业。

  就这样,随着钻杆飞快旋转,终于在2500米处见到了大量油气显示,我们仅用了50多天就打成了3165米的探井,实现了“月上1500,50天完钻一口井”的奋斗目标,受到任丘指挥部通报表扬。在任丘会战区,我们队还组织人员到就近的大庆1202、1205两支“铁人钻井队”实地参观学习。他们由大庆千里跃进南下华北,一下火车便首先奔向会战井场,不顾路途劳累而忘我工作的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真不愧是中国石油战线井经过测试,获得了日产原油36.5吨的高产油井。几天后,紧邻我们不远的勘探二部钻井队钻探的淀2井又打出了日产1200吨的高产油井。随后,在白庄子潜山的刘李庄等地域又相继打出5口高产油井。就这样,在白洋淀地区几个井队接连钻探出了一批高产油井。为此,石油化工部专门发来贺电,祝贺淀2井等探井喜获高产油流。部领导决定将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定为“雁翎”油田。10月中旬,著名诗人李季听说白洋淀打出了石油,专程由秘书陪同从北京来到白洋淀考察采风并大加赞赏。随后,他写出了《白洋荷花赞》短诗。

  10月底,我们队在完成任丘白洋淀会战任务后,又撤回到石家庄南部外围勘探区域。与此同时,由勘探一部钻探的河间马15井,在井深2600米以下震旦系地层中也获得了日产原油630吨的高产油流。勘探三部在河间留10井钻探出日产近2000吨的高产油流,随后马20井、马38井等地域又相继发现了一批高产油井,河间八里庄潜山油田又成为一个高产油区。1976年6月至1977年5月,勘探五部在深县、辛集、晋县及宁晋县等地也相继钻探出了一批高产油气井。

  1976年6月,会战第一战役以勘探开发任丘油田为重点,同时向任丘以外扩展。勘探五部3223钻井队和3219钻井队在深泽低洼地开钻了南部地区第一口探井泽1井和晋1井,相继发现了油气显示。6月20日,位于赵县赵兰庄地质带上的赵1井开始钻探。赵1井开钻后,经过3222队钻井队,连续奋战,6月25日子夜时分当钻头钻至2423米时发生了意外:一股具有强大压力的硫化氢气体从井口呼啸而出,刺耳的喧嚣声将方圆几公里的人们从梦中惊醒。强大的气流带着泥浆和少量的原油裹挟着石块和沙粒喷上高达20多米井架的二层平台之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剧毒气流,正在操作钻机的司钻以一名老党员和退伍老兵的责任感,紧急刹停飞速旋转的钻机并拉响警报,立即采取保护油井措施抢先关闭封井器。但是,他尚未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时就被剧毒薰倒在钻井平台上。

  警报声响彻井场上空,井队领导和全队职工在睡梦中被惊醒,大家意识到井场发生大事了,便飞奔井场参加护井抢险战斗。紧急关头,井队杨指导员(连职)大声喊到:“员跟我上!”随即,由党员和退役老兵组成的临时抢险突击队,在指导员带领下三人一组,轮流冲向钻井平台,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冲上钻台。第一组中毒倒下了、第二组紧接着往上冲,大家就一个信念:不惜牺牲生命也要保住油井,制止住剧毒外泄。

  最为急迫的事,是首先要关闭封井器阀门。若无法及时控制井喷,将会造成油井塌陷和报废,将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剧毒气体如果继续扩散,也会危害到周围几个村庄的居民。在仅仅十几分钟抢险战斗中,接连有6名队员被中毒晕倒在井场。随后,赶来的职工在队长指挥下分成三组。一组抢救中毒人员,一组加快泥浆比重调配,为压制井喷做准备,另一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队领导正确指挥下,仅用一个多小时就控制住了井喷,关上了封井阀门。在这场抢救油井战斗中,有多名队员先后不幸中毒被送往附近医院抢救后脱险,有3名队员因中毒严重不幸牺牲,其中有2名是退伍老兵。

  在毒魔随时会吞噬人们生命的时刻,正是这批退伍老兵首先响亮地喊出:我是员,我先上。第一个冲上危险钻台上的是他们,第一个抢关封井阀门的是他们;他们临危不惧,舍命向前;他们是降魔的勇士,是油井的守护神。流金岁月铸军魂,薪火传承守初心,老兵的军魂永在、英灵永存!

  英雄的事迹迅速传遍了华北大地,河北省和石油部命名3222钻井队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雄钻井队”。3名因公牺牲的勇士,也被追授为“油田英模人物”称号,并在全油田开展学英模、学先进活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石油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赵1井发生的井喷,也使人们看到了赵兰庄地下深藏着高浓度硫化氢气田。不久,硫化氢这一贵重的天然地下资源开始列入国家化工项目加以开发利用。

  任丘油田打出高产油井的消息,很快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大家都为石油战线又抱到了这么一个“大金娃娃”而高兴。国务院副总理、和康世恩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到任丘油田,对会战给予极高评价。会战期间,河北省、天津市领导也多次深入任丘油田慰问,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两省市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单位,全力支持会战,纷纷给予了人力和物资等多方支持。华北石油会战得到快速有序地全力推进,任丘油田自此跨越式地成为全国第四大油田。

  任丘油田自1975年任4井喷油开始到1976年,就生产原油597万吨,产量逐年递增。1977年至1986年,已累计生产原油13367万吨。这一结果,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速度惊人,真正体现了跨越式生产、跨越式发展。在当时,全国石油产量累计超过1000万吨的油田只有大庆、胜利和辽河等老油田,而任丘油田仅用了短短5年时间就突破了千万吨大关,并创造出当年会战、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收回国家投资所需成本的奇迹。

  任丘油田连续多年实现产值数百亿,在任丘、沧州等地相继建成了一批石油化学工业、石油建材、石油机械等大中型工业公司,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与支撑,成为华北大地上一颗熠熠生辉的耀眼明珠。

  随后的华北油田,又在任丘北面的霸县、文安、雄县等7县,南面的河间、献县、肃宁、深县等6县和西面的高阳等县陆续发现了一批油田,并先后投入开发生产,满足了国家建设与发展急需。1976年4月,在开展会战的同时,又建成了任丘一号原油输油站,另一条任丘至沧州输油管线也建成投产。源源不断的石油,从这里输往北京东方红炼油厂(现为北京燕山石油化工集团)。如今的任丘油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油区高楼林立、厂房遍布,道路四通八达,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新面貌、新气象。由此,任丘也成为一座新兴的石油城市。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时空、砥砺奋进。如今,距当年华北石油会战已40多年了。这是一代人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年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责任和历史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和追求。我们这代人那时的梦想和追求,就是为国家强大而奋斗、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为国找油、为国奉献。在华北石油会战的艰苦岁月里,凝聚着数万名退役老兵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石油滚滚流、换来了今天油田的新天地。

  当过兵的人,血脉流淌着稳如磐石的军人气概、融汇着坚不可摧的钢铁意志、传承着坚韧不拔的奋斗气节,铸就着顽强拼博、不畏牺牲的时代军魂。转战到石油战线的贺兰山老兵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时代精神,用行动诠释了一代退伍老兵的奋斗作为,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誓言。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人。1952年9月生,大学学历,党员。1968年2月,从永宁县应征入伍,历任陆军第二十师师部直属队战士、副班长、班长。1971年3月退伍,先后在中石油(甘肃庆阳)长庆油田钻井队、华北油田石家庄五部政治处人事科工作。1980年调回宁夏,先后在银南地区民政处、人事处、吴忠市委政法委员会工作,2013年5月退休。现任吴忠市委政法委员会机关离退休党支部书记。

推荐产品